《岛上书店》

好久不读书,于是在亚马逊上按着好评度排行,淘到了这本“现象级全球畅销书”。再一次恶化了我对英美翻译文学作品的印象。


image

在我看来,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来通常都天然有一个晦涩感。这种晦涩感首先来源于:
1.人名的音译
所有角色的名字都是按照发音来选用中文字替代,不得不说这真是不能糟糕得更多了。名字的选用本来会有一些作者的用心在里面,可能会符合角色的某些特征,可能暗含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引人遐思的伏笔。但是一旦音译之后,尽数灰飞烟灭不留痕迹。人们习惯于通过联想的方法的来进行记忆,正如多数世界记忆大师所推荐的那样。而音译将所有能产生关联记忆的因素都抹杀掉了。
2.文化差异
以前高中英语老师说过,想要学好一门语言,就得要去了解它背后具有的文化背景。再好的翻译家也不能准确的将“具有英美思维方式”的角色心理活动或者行为或者对话转换为“符合国情的”对应物。或者说这么做也没有意义,一个发生在外国故事强行套上中国的外壳,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,这样出来的作品要么不能看,要么变成了“抄袭”。很多角色的对白,行为,在原文语境中读来非常自然,但是换成中文,我们就会自动启用中文背后所具有的,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,中国人的思维模式,两者套在一起根本没法玩得动。这就是为什么“翻译腔”屡屡被调侃的原因。


哎,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如此蛋疼,它的出生本来就是一种不健全。好作品,需读原著。


不知道是否在翻译作品的影响下,故事看完之后没有多大触动,没有多大感受。就像当年看《基督山伯爵》,虽然有几段小高潮小转折,让我在读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。但是大体上来说,我的阅读体验都是:晦涩,生硬,疑惑。就像在嚼着一块又咸又硬的东西。


说回故事本身,作者安排的转折也不错(我将所有我没想到的转折都称之为不错,不过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造成的)。故事整体也偏治愈,一个突然出现的萌女孩,被主角收养,继而长大并互相深爱。最后主角虽然患病,但是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的爱笼罩之下离世,也让我有点憧憬。


最近总想养点什么,想养只猫,尤其是在看到主角收养了一个萌女孩之后。当然现实总比想象糟,而且现在住得地方太小了。



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