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死那个剧透的!
烧死那个剧透的!
烧死那个剧透的!
对于推理小说来说,剧透是不能容忍的。所以,我尽量在不剧透的情况下,记录下我对这部经典之作犹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钦敬之情。
从前,推理小说只认东野圭吾。最为震惊非他那两本传世名著莫属:宏伟壮观《白夜行》、深沉感人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。当年看完,马上把双脚膝盖挖了出来。
后来听说过“阿加莎”这个名字,但是对于只能“人名只能靠音译”的那些外国文学翻译作品,我通常都望而却步。日本的好歹还是汉字。。。前几天终于还是入手了这本传世经典——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。噢,推理逻辑能力相当过硬。
这本书里面塑造了一位“小个子”,留着“小胡须”的侦探,名字叫做“波洛”。没错,就是这些该死的音译名,毫无含义,晦涩难记。尤其很多外国人不仅仅有 first name,last name,还有“教名”,称呼的时候经常是前面 first name 后面 last name,一个人硬生生变成了三个人,让我只能懵逼。所以请允许我将他亲切地称呼为为“菠萝”。不知道他在阿加莎的其他作品中是否会出现,就像东野圭吾《嫌疑人X》跟《盛夏方程式》还有《神探伽利略》系列中等等的汤川学。说句题外话,在多部作品中看到同一个角色出现,就像遇见一位老朋友一样亲切。
菠萝侦探这个角色并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他没有表现过热烈的感情。就像是一杯有温度的清水。他聪明,冷静,清醒,善良。好吧,听上去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老套。但是不妨碍我津津有味地看着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他的神逻辑推理。
这部作品的推理,噢,如果要让我说的话,我会说:“我的老天,我的上帝,这难道不正是纯脑力纯智力的推理吗?我敢保证,伙计儿,这值得让我们好好坐下来吃个甜甜圈!”。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另一套传世经典《福尔摩斯探案集》。大概初中时我买了一本,里面有四个故事,隐约记得里面有个故事叫什么什么猎犬。好了,我想斗胆提出两个概念来给推理故事分分类:
1.信息不对称型
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,破案所需要了解线索与事实,并没有一开始全部都展现出来。在推理开始时突然这里抛出一个事实那里抛出一个事实(例如,凶手以前是死者的谁谁谁,死者以前做了些啥啥啥勾当,XXX地方有YYY这么个东西),然后突然所有行为都顺理成章的串联了起来。当年我看福尔摩斯,就是被这些不对称信息搞得兴趣索然。这种推理无疑是。。。。。无趣且虚假。
2.脑力推测型
相对上面那种类型来说,脑力推测型自然就是:所有破案需要的细枝末节以及事实已经全部提供出来。作品里面的侦探与读者所知道的是等量的。这种作品,毫无疑问,读起来最为过瘾,你通常都在一面感叹角色的神机之余狠拍自己的榆木脑袋。在真想揭露的瞬间,之前所有读到过的线索全部串联起来成为一副镶嵌好的图画,噢,爽到鸡皮疙瘩都起来了。
而《东方快车》,属于“脑力推测主导型”。意思是说,大部分推理都是基于书中已经描述过的细节以及事实,读者能不能想得到就看自己本事了。存在有小部分的信息不对称推理,在这本书里面我有印象的就只有一处。所以说,我认为《东方快车》,是一本可以看的爽,看得过瘾,看的佩服的推理小说,推理过程非常硬、扎实、站得住脚。
这本书也揭露了一个挺现实的问题:恶人不一定能被法律制裁,而行私下正义制裁恶人的执行者反被法律制裁。这个话题一直都有争议,《死亡笔记》正是基于这个争议上面展开的。虽然,故事的结局是(前方剧透注意,不想看可直接拉到下方留下您的评论然后关闭本文,<( ̄▽ ̄)> )菠萝侦探提供了两个备选推理方案来准备呈现给警察,最后大家很默契地,选择了那个完美的,无人受制裁的方案。
这部作品有什么缺点?当然有了。。。糟糕的音译人名,不抄个十遍都记不住的 first name,教名,last name。。。
好了,只能说这么多了。
以上